网红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网红 门户 问答 热搜 查看内容

安徽黄山

2023-1-7 15:11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8| 评论: 0

摘要: 黄山,天之骄子,国之瑰宝,世界奇观。她与长江、长城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象征,是至今我国唯一、世界仅有的获得世界文化遗产、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名山,被世人誉为“人间仙境”、“天下第一奇山 ...
黄山,天之骄子,国之瑰宝,世界奇观。她与长江、长城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象征,是至今我国唯一、世界仅有的获得世界文化遗产、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名山,被世人誉为“人间仙境”、“天下第一奇山”。

黄山,雄踞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,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,东西宽约30公里,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,连绵横亘于黄山区、徽州区、休宁、黟县之间。黄山风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,坐落在黄山区境内。其范围东起黄狮土党,西至小岭脚,南抵汤口,北达二龙桥。中心位置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0°11′,东经 118°10′,与百慕大三角和埃及金字塔同处在神秘的北纬30°线上。黄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,是长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在安徽的分水岭。

黄山古称黟山,因峰岩色泽青黑,遥望犹如苍黛而名。唐代《周书异记·神仙传》云:“江南黟山,据得其中,云凝碧汉,气冠群山,神仙止焉。地无荤辛,境绝腥腐;古本灵药,三冬不凋;名花异果,四季皆有;山高木茂,可为炭以成药;迸泉直泻,状如飞瀑;下有灵泉,香美清温,冬夏无变”,是轩辕黄帝“栖真之地”。北宋景祐年间《黄山图经》载:唐玄宗信奉道教,特于“唐天宝六年(747年)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”。

天宝六年改名一说,在新旧《唐书》等正史中均无记载,故而历代史家均对此存疑,认为《周书异记》系唐人“伪撰”、道家“附会”之辞,不足为据。尽管如此,千余年来,因黄帝炼丹而引发唐玄宗敕名黄山之说流传最广,影响最大。黄山许多景名,如轩辕峰、炼丹峰、仙人峰、黄帝坑、洗药溪,以及药臼、丹井等,都与此传说有关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据地质资料分析,黄山是几次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川长期作用的结果。在史前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,黄山经历了“沧海桑田”的变迁。在距今约4亿年的古生代志留纪以前,黄山位于下扬子海之下。志留纪末期,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首次上升为陆地。从泥盆纪到三叠纪中期的2亿年里,呈海陆交替变化。2亿年前中生代三叠纪,在印支地壳运动中变为陆地,从此结束了海相地史。距今约1.25 亿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时,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,黄山花岗岩体胚胎逐渐形成,直到约五六千万年前,才逐渐从地壳之中隆起于地表。约300万年前,又历经第四纪冰川的洗礼,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峰高壑绝、景观奇特、气势磅礴的花岗岩峰林地貌。


黄山素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“四绝”著称于世,雄奇幻险,变化无穷,移步换景,触目成画。历代游客盛赞“天下美景集黄山”:泰岱之雄伟,华山之峻峭,衡岳之烟云,匡庐之飞瀑,峨眉之清凉,雁荡之巧石,黄山兼而有之,游黄山则众多名山胜景尽收眼底。明代大旅行家、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游黄山,见黄山之胜,叹为“生平奇览”。人问:“游历四海山川,何处最奇?”徐答曰:“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,登黄山天下无山,观止矣。”(清闵麟嗣《黄山志定本》)后人遂有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之誉。明末杨补在游记中说:“他山以形胜,观可穷;黄山以变胜,云霞有无,一瞬万态,观不可穷。”狮子林前旧有一联:岂有此理,说也不信;真正妙绝,到者方知。意谓黄山之美,非言语所能表达,只有身临其境,才识人间有此奇景。

黄山胜景,以峰为体,幽壑纵横。千峰竞列,劈地摩天,山峦起伏,峭壁峥嵘,构成了黄山峰林如海、雄伟壮丽的整体态势。黄山俗称72峰,实际远不止此数。在无数的峰林中,莲花峰为第一高峰,海拔1864米。高旷的光明顶、险峻的天都峰,与瑰奇的莲花峰鼎足而立,雄峙于景区中心,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。陈毅曾概括黄山峰峦特点:“前山雄伟,后山秀丽”。前山指天都、玉屏、莲花诸峰和光明顶一带,这里地势开阔,群峰错列,绝壁深壑;后山指松谷庵、芙蓉居一带,这里松竹青翠,流水潺潺,景色清幽。

黄山奇松,遍布峰壑,千姿百态。黄山自古就有“无处不石,无石不松,无松不奇”之说。它们以石为母,以云为乳,或盘根于危崖之上,或挺立于绝壁之中,“高可寻丈短尺许,寄生以石不以土。餐岚饮雾无凡姿,倒身拂地翩跹舞。”(清施闰章《黄山松歌》)黄山松数以万计,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。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4株古树名木中,黄山松就有31株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:迎客松、望客松、**松、探海松、黑虎松、卧龙松、连理松、团结松、麒麟松、竖琴松等。特别是迎客松,已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友好的象征。

黄山怪石,以多著称,以奇取胜。有名可数的达150多处,其形态千奇百怪,令人叫绝。大者如石林耸峙,石笋罗列;小者似天然盆景,玲珑剔透。有的酷似珍禽异兽,如“金鸡叫天门”、“松鼠跳天都”、“猴子望太平”;有的宛若各式人物,如“仙人下棋”、“童子拜观音”、“五老上天都”。有的以历史故事而名,如“介子背母”、“苏武牧羊”、“关公挡曹”;有的因神话传说以显,如“达摩面壁”、“仙人晒靴”、“观音飘海”。有的因观赏位置而不同,妙不可言;有的随角度差异而变化,难以名状。有的与奇松结合,巧夺天工;有的和云雾作伴,妙趣横生。

黄山云海,千变万化,蔚为大观。“黄山自古云成海”。雨后初晴,低温高压,谷底水汽凝成云雾,弥漫山谷,形成云海。峰尖浮海,犹如孤岛,时隐时现,似见非见,瞬息万变,气象万千。飞云铺海时,谷风引动松涛,更如海潮呼啸,澎湃之声,不绝于耳。尤其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霞海,涌金流银,光华绚丽,更使观者惊叹不已,流连忘返。因此,黄山又有黄海的别称。明代潘之恒居山数十年,晚年编纂山志即命名为《黄海》。清康熙帝曾给黄山题写匾额“黄海仙都”。


黄山温泉,品位很高,颇具疗效。古人题咏:“嵩阳若与黄山并,犹欠灵砂一道泉。”温泉水温常年42℃左右,是富含重碳酸盐的淡温泉,对皮肤、关节和神经方面的疾病,有较高的医疗价值。黄山温泉已有1000多年的开发历史,据《黄山志定本》记载:唐大历年间,新安刺史薛邕“于汤泉筑室,俾疾者入浴,辄瘳。自是,灵泉始有专蓄矣”。唐末著名诗人杜荀鹤闻黄山有温泉之胜,独携瓶钵探寻,留有咏汤泉诗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温泉不断得到开发利用,先后建有大小不等的浴室和室内游泳池。1979年7月邓小平视察黄山时,欣然题词“天下名泉”。

黄山冬雪,极有特色,摄人心魄。黄山四季皆胜景,冬雪堪称最销魂。随着黄山冬季美景不断为世人发现和认可,如今人们把冬雪称为黄山“第五绝”。每到严冬,皑皑白雪,遍铺峰峦。“一夜寒风起,万树银花开”,到处是银装素裹,玉砌冰雕,置身其间,仿佛进入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。明人潘旦游后曾赞叹:“玉柱撑天,琼花满树,恍入冰壶,不知人世复在何处。”今人冬游后也发出感慨:“处处路通琉璃界,时时身在水晶宫。”

山中一夜雨,到处挂飞泉。清溪飞瀑,山清水秀,更使名山增色。诸溪纵横交错,深潭清澈见底。流水潺潺,如同琴音;雨后水涨,声如雷鸣;听涛观瀑,别有兴味。其中尤以人字瀑、百丈泉、九龙瀑最为壮观。尤其是山溪泉瀑产生的负氧离子是城市的10多倍,其浓度长时间稳定在2万个/立方厘米以上,温泉景区和松谷庵则高达5万―7万个/立方厘米,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,故此黄山又有“天然氧吧”之称。

黄山素有“华东植物宝库”之称。由于自然环境优越,黄山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,名花嘉木,珍禽异兽,种类繁多,具有极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。植被覆盖率达93%,森林覆盖率达84.7%。据统计,黄山有高等植物222科,826属,1805种,著名的有黄山松、黄山杜鹃、天女花、木莲、红豆杉、铁杉等,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以上的珍稀濒危植物21种。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97种,主要有短尾猴、四不象、娃娃鱼、大灵猫、梅花鹿、白鹇、八音鸟、红嘴相思鸟等,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以上的珍稀动物32种。


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,而且文化底蕴深厚。自唐以来,人们游览黄山,建设黄山,歌咏黄山,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。黄山人文景观资源,主要包括宗教文化、古代建筑、摩崖石刻、名人游踪和文学艺术等。

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。黄山亦不例外,其早期开发与宗教密切相关。唐代道教旧籍中,关于轩辕黄帝来山炼丹、得道升天的故事流传甚广,乃至于今。佛教在晋朝时传入黄山,在轩辕峰脚就曾建有轩辕古刹。到南朝刘宋时,有“东国僧”(东国,指新罗)在钵盂峰下建新罗庵。唐开元十八年(731年),志满和尚在汤泉结茅。中和二年(882年),天竺(今印度)僧包西来在翠微峰下建翠微寺。明万历年间,明神宗敕建“护国慈光寺”,为皇太后香火地。清康熙帝御书“黄海仙都”匾额,悬于大殿,为当时徽州、宁国两府梵宇之冠。自唐至民国,先后建寺庙百余座,其中皇帝敕建或赐匾的有17座。寺庙之中,祥符寺、慈光寺、翠微寺和掷钵禅院,号称“四大丛林”。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有唐代诗僧岛云,明代诗画僧一乘、墨浪、音可、海运、无知、檗庵等,清代诗画僧渐江、石涛、雪庄、海岳、弘眉等,都有佳作传世。

黄山宫观寺庙、登山盘道、桥梁亭阁,无不古色古香,别有韵味。所有寺庙宫观,都依山就势,错落有致,建在风景绝佳处,群峰奇松环抱,相互辉映。尤其是慈光寺,整个建筑群体,为明代建筑风格,寺有山门,前后大殿,三进庭院,左右各设藏经楼,殿宇金碧辉煌。1965年,董必武题词“慈光阁”。1987年依原样修复,修旧如旧。至今,后山仍保留着宋代道观建筑风格的松谷庵。黄山游览步道初始于唐,形成于明,发展于民国,完善于当代。磴道以天海为中心,分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条主干道,辅以支道,连接各景区景点,形成网络。目前,全山磴道总长85公里,有石阶57000余级,其中以人字瀑中间的罗汉级为古磴道的代表。全山有古今桥梁50余座,多为明清时所建。这些桥梁,绝大多数为拱形石桥,设计奇巧,风格各异,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,著名的有揽胜桥、白龙桥、立马桥和步仙桥等。黄山亭阁主要集中在温泉景区,各登山盘道也有零星分布,主要有观瀑亭、炼玉亭、观瀑楼、排云亭、曙光亭等。这些亭阁,造型雅致,风格独特,极富诗情画意,既可供人休憩揽胜,又能点缀自然风景。

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280多处,其中碑刻40多处。分布在全山各景点和游览步道旁,主要集中在温泉、玉屏楼、云谷寺、始信峰、狮子峰、莲花峰和松谷庵等处,以温泉、北海和玉屏楼景区最多。这些石刻大多刻于悬崖峭壁之上,字径小者仅有寸许,大者则长达数丈。篆、隶、行、楷、草诸体兼备,精湛、古朴、典雅,集书法和石刻艺术于一体。内容十分广泛,或咏赞风景,或题名记游,或借景抒怀,或托物言志,或志历史要闻,或写宗教传说。镌刻在立马峰峭壁上的“立马空东海,登高望太平”10个大字,每字字径达6米,“平”字一竖竟长达9.4米,世所罕见。字体遒劲有力,潇洒自如,从200多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,气势磅礴。“鸣弦泉”、“洗杯泉”,史料载为诗仙李白手迹,弥足珍贵。“大块文章”、“不险不奇”、“大巧若拙”等石刻,寓意深刻,耐人寻味。

黄山还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。明末清初,渐江、石涛、梅清、雪庄等画家,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。他们隐居黄山,师法自然,不断汲取营养,丰富创作技艺。黄山画派,笔墨凝重简练,构图明快秀丽,风格清高悲壮,意旨深沉明达,在画坛独树一帜,历数百年而不衰,是中国乃至世界艺苑的一朵奇葩。与渐江、石涛同时代的孙逸、汪之瑞、查士标、郑雪、石谿、程邃、陈渭等,皆有佳作传世,在画坛颇有影响。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的《黄山松涛十二图》、《黄山纪游册》和《黄山松谷图》,都是超过前人的艺术珍品。著名画家汪采白,曾在其千余幅黄山画稿中,精选36幅出版成册,题名《黄海卧游集》。世界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三次登山,出版《张大千黄山画册》,并刻有多枚“两到黄山绝顶人”的纪念印章。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,第十次上黄山时已九十三岁。他采用独特的泼墨新技法,创作了大量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佳作。当代著名的山水派大师贺天键、潘天寿、亚明、关山月、黄永玉、李可染、赖少其等,也都多次来黄山写生,推出一幅幅杰作,为中国国画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珍品。

古往今来,来黄山游览观光的名人不可胜数。他们在观赏风景,陶冶性情的同时,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,包括诗词、歌赋、散文、游记、史志等。仅就赞美黄山的诗词,从盛唐到晚清1200多年时间里,至今传世的就有3万多首,令人叹为观止。李白曾于唐天宝年间游山,留有“黄山四千仞,三十二莲峰。丹崖夹石柱,菡萏金芙蓉”的名句。徐霞客两游黄山,发出了“登黄山天下无山”的赞叹,作有两篇著名的《游黄山日记》,独具慧眼地首肯了黄山在各大名山中的地位。清康熙年间,闵麟嗣编纂《黄山志定本》,是为存世黄山志书中之最为完备者。民国28年(1939年)春,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长叶挺的陪同下登山,并在小补桥等处留影。1963年,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陪同驻华使团来山游览期间,手书“黄山”匾额。1965年,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在黄山休养半月有余,除为多个景点命名外,还欣然题词“黄山风景好”。1979年7月,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徒步视察黄山,就发展黄山旅游事业作出重要指示。

对外开放以后,黄山旅游文化蓬勃发展,日趋成熟。摄影集、邮票(品)、导游图、光盘影碟、影视歌曲、宣传出版物、研究性著作和旅游纪念品等,层出不穷,琳琅满目。这些新的文化艺术形式,也成为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们紧踏时代的节拍而进入千家万户,把黄山美景深深刻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。


旧时,黄山地处僻壤,交通闭塞,舟车隔绝,游人罕至。长期以来,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,诚如清人郑板桥所说“秦汉封锢深,唐宋游屐广”。秦汉时期,见于文字记载隐居黄山者,唯有会稽太守陈业“洁身清行,遁迹此山”。直至唐宋,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。与此同时,山上寺庙宫观也日渐增多。随着名士隐居、宗教传入,景区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。纵观历史,黄山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,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。

一是明末清初。明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,普门禅师来山,创建法海禅院,后受敕赐扩建为“护国慈光寺”。此后,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,在光明顶建大悲院。与此同时,普门在潘之恒等人的帮助下,披荆斩棘,开山修路,初步形成南路从温泉至天海、北路从松谷至天海、东路从苦竹溪至北海、西路从吊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,使以翠微寺、祥符寺、慈光寺和掷钵禅院“四大丛林”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。一时四方僧侣慕名而至,在山筑室结茅,或对枯灯参禅,或搜奇峰入画,这是黄山寺庙香火最为鼎盛的时期。入清以后,步道和房屋以整修为主,建设不多。至清末民初,不少寺宇因香火不济、年久失修而毁。

二是民国时期。民国21年(1932年),由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发起,邀集皖籍同仁张治中、徐静仁与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等,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。民国23年(1934年)4月,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。11月,黄山建设委员会互推许世英为主任常务委员。民国24年(1935年)1月10日,在南京正式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委员大会,常务委员许世英、张治中、刘贻燕、徐静仁及其他委员共48人与会(另有24人委托他人代为出席)。黄山建设委员会下设黄山、上海、屯溪3个办事处和南京、芜湖、杭州3个问讯处(通讯处)。先后开通汤口至逍遥亭公路,修建云谷寺至北海石阶路,并着手开凿天都磴道。民国24年(1935年),许世英、刘镇华等奉命与太平、歙县两府实地勘测,划定风景区范围为“东至太平县谭家桥,西至太平县之力〔栗〕溪坦,南至歙县之汤口镇,北至太平县之甘棠镇”,绘成黄山风景区管辖图,报安徽省政府和行政院内政部核准备案。筹划伊始,抗日战争爆发,景区建设旋即停顿。民国27年(1938年),中央赈济委员会在山设立难民救济所,次年又改为工赈办事处,直属中央赈济委员会领导。在此期间,采取以工代赈方式,整修登山道路,新建房舍屋宇,颁布管理规则,保护景区资源。民国32年(1943年)4月,成立黄山管理局,隶属安徽省政府。民国36年(1947年),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再次行文上报行政院内政部,进一步明确黄山管辖范围。

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。1949年4月27日,黄山解放。6月,皖南行署派员接管黄山。7月,成立黄山人民管理处,为科级建制。1954年春,华东军政委员会、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山、舒同、曾希圣、牛树才、黄岩等领导登山规划,发起建设黄山。之后由副省长张恺帆专门坐镇黄山指挥建设,至1956年间,有计划地整修登山步道,开通逍遥亭至温泉公路,先后兴建观瀑楼、黄山宾馆、温泉游泳池、海门精舍(今艺海楼)等。1958年,黄山再掀建设热潮,新建北海宾馆、新温泉楼、炼玉亭、观鱼亭等。1960年,中共安徽省委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,计划投资3000万元,修建温泉至云谷寺公路、焦村龙源水库、慈光阁别墅群。后因经济困难,停止非生产性建设,1961年上述工程下马。1963年1月,黄山风景区护林工作会议召开,再次划定风景区山界:东起苦竹溪黄山胜境坊,南至汤口公路桥,西至栗溪坦,北至辅村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各项工作基本陷于停顿。

四是改革开放以后。1979年7月中旬,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,在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等陪同下视察黄山。他健步登山,高瞻远瞩,明确提出“要有点雄心壮志,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”。随后,中共安徽省委连续一周在黄山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,专题研究黄山旅游业发展问题。1979年10月,安徽省黄山管理局成立,黄山正式对外开放。黄山管理局成立后,立即着手编制《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》及各景区详细规划,先后修通温泉至慈光阁、云谷寺公路,开辟丹霞峰等风景点和天都新道,新建桃源宾馆、揽胜桥、云谷索道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,初步形成温泉、玉屏、云谷、北海、松谷和钓桥六大景区。1983年、1988年,县级黄山市和地级黄山市先后成立,黄山的保护、管理、开发和利用等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地展开。2001年5月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,在考察黄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强调:黄山是祖国大好河山中的瑰宝,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,要切实保护好,同时要开发利用好,不仅要使之成为风光秀丽的旅游景地,而且要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。


改革开放20多年来,黄山人民始终牢记伟人教诲,根据“严格保护,统一管理,合理开发,永续利用”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,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、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,坚持一手抓资源保护,一手抓旅游经济,不断促进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,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。保护管理、开发建设和旅游事业齐头并进,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,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,逐步实现了风景区发展的历史性跨越。今天的黄山,风景优美、建筑和谐、交通便捷、设施完善、管理先进、服务优良,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,也是享誉全球的世界旅游胜地。

黄山管理局成立不久,即着手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。1980年5月,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黄山规划领导小组,次年正式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《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》。1982年1月,总体规划编制完成。1988年7月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,建设部批准实施。之后,陆续编制了温泉、云谷寺、北海、松谷庵、玉屏楼和钓桥庵各小区详细规划,完成了西海、桃花溪、松林峰至步仙桥三个地段详细规划。根据总体规划和各小区详细规划,陆续下迁管理局办公楼、长途汽车站、黄山小学等,投资拆迁原温泉居民住宅兴建紫云新村,拆除各类违章建筑、临时建筑3万多平方米。1989年4月,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《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》。根据《总体规划》、《管理条例》和相关法律法规,相继出台70多项规章制度,逐步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。

坚持护林防火,建立健全护林防火机构,制定森林防火工程规划,组建专业防火队伍,深入开展防火宣传,强化野外用火管理,与周边乡村实行联防共保。至2004年底,黄山已连续25年无森林火灾。加强病虫害防治,设立植物检疫站,严格植物检疫检查制度。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相关课题研究,取得显著成果。设立护林点,加强外围巡查,禁止乱砍滥伐。聘请专家教授对古树名木生长情况进行定期检查,建立古树名木技术保护档案,对路旁名松古树设立石质围栏或进行竹片围护,对迎客松实行特级护理,确定专人全天候守护。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,对我国特有二类保护动物黄山短尾猴开展专业化、科学化保护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先后几次进行燃料结构调整,减少和控制污染源,同时加大环卫硬件投入,组建近200人的环卫专业队伍。对重要景点定期封闭轮休,对全山水质、大气、噪音等生态因子进行常年监测。坚持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,自然资源和人文胜迹管理兼重,对重要文化遗存、历史遗迹、古代建筑进行系统地挖掘、整理和修复,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。

1979年以来,尤其是199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来,随着旅游事业飞速发展,中外游客逐年增加,旅游供求矛盾也日渐突出。为此,先后投入巨资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。为解决交通瓶颈制约,先后修建云谷、玉屏和太平三条客运索道,修通并改造温慈、温云和汤温公路,开辟天都新道、丹霞蹬道、莲花循环道、西海大峡谷游道,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。新建、改扩建桃源宾馆、排云楼宾馆、白云宾馆、狮林大酒店、玉屏楼宾馆、北海宾馆和西海饭店等,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明显提高。风景区内现拥有各类宾馆和招待所20多家,其中四星级宾馆3家,三星级饭店5家,年接待能力达300万人次。兴建西海、云谷寺、天海、玉屏楼、五里桥等多处蓄水池,总库容达45万立方米。尤其是近年竣工的五里桥新二库及景区综合提水工程,将大大缓解旱季森林防火及旅游生活用水的矛盾。相继建成北海35千伏和温泉35千伏输变电工程,供电能力和稳定性显著提高。邮电通信设施不断与国际接轨,基本实现移动网络全景区覆盖。

黄山对外开放以后,客流量迅速增长。1979年进山游客仅为10.4万人次,到2004年已高达160万人次。1979年至2004年,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24万人次,其中入境游客149万人次;实现旅游收入53.7亿元,利润总额8.6亿元。1996年11月,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,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,“黄山旅游”成为我国第一只完整意义上的旅游概念股。1999年6月,成立了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。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成立后,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经营优势,积极审慎地进行资本扩张,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。同时,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,积极开发休闲、娱乐、探险等新兴旅游项目,丰富旅游内容,拓展产业链条,逐渐形成了重点突出、布局合理、各具特色、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。此外,不断加大客源市场开发力度,大打宣传促销攻坚战,在上海、广州、北京等地设立办事处;2002年,又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友好山,对外影响与日俱增。至2005年底,集团公司拥有全资企业8家,控股企业6家,参股企业3家,总资产22.1亿元;股份公司拥有下属企业21家,总资产9.6亿元。

长期以来,黄山风景区以创建“文明山”为主线,围绕文明言行、环境卫生、服务质量、市场秩序等专题,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。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,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,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,常设综合治理办公室,在北海、玉屏楼、慈光阁等地设立综治小组,定期抽调精干人员驻点进行管理,同时成立专门综治稽查队伍。对周边农民开展经常性的爱山护山和法制教育,对个体商贩进山经商和运输实行总量控制,定点定线亮证经营,坚决取缔无证商贩。坚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,整治旅游市场,净化旅游环境。此外,加大对周边扶持力度,资助他们修桥铺路,因地制宜兴办企业,将周边农民致富点控制在山外,逐年减少景区内的经营网点。

1982年,黄山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;1985年,以唯一的山岳风光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;1990年12月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,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;此后,先后荣获国家级“卫生山”、“安全山”、“文明山”、“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”、“AAAA级旅游景区”、“国家地质公园”等称号。1999年11月,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“国际梅利娜·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”;2004年2月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“世界地质公园”。2006年1月,被中央文明办、建设部、国家旅游局授予“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”。联合国官员称赞黄山“有许多做法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创举,应推广到全世界其它遗产地学习和借鉴”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·德罗斯特曾饱含深情地感叹:“我希望更多的心被锁在黄山的景点上,而开锁的钥匙永远都不会找到!”

黄山风景区的未来,立足于保护,着眼于发展。黄山将牢记《世界遗产公约》所规定的义务,遵照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黄山旅游产业的重要指示,朝着“安徽旅游龙头、华东旅游中心、中国旅游名牌、世界旅游胜地”的目标,解放思想,更新观念,大胆改革,锐意进取,努力打造“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”,把黄山建设成为具有一流资源、一流管理、一流服务、一流效益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,从而不断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珍贵遗产的保护管理进行新的探索,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新的贡献。a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上一篇:玉龙雪山下一篇:北京天坛公园

手机版|网红 ( 闽ICP备2020022075号 )

GMT+8, 2023-2-15 05:21 , Processed in 0.02759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wanghong X3.5

Copyright © 2001-2023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